列管式換熱器的設計和選用
- 文件介紹:
- 該文件為 rar 格式,下載需要 20 積分
- 列管式換熱器的設計和選用列管式換熱器的設計和選用
(1) 列管式換熱器的設計和選用應考慮的問題
◎ 冷、熱流體流動通道的選擇
具體選擇
冷、熱流體流動通道的選擇
在換熱器中,哪一種流體流經管程,哪一種流經殼程,下列幾點可作為選擇的一般原則:
a) 不潔凈或易結垢的液體宜在管程,因管內清洗方便。
b) 腐蝕性流體宜在管程,以免管束和殼體同時受到腐蝕。
c) 壓力高的流體宜在管內,以免殼體承受壓力。
d) 飽和蒸汽宜走殼程,因飽和蒸汽比較清潔,表面傳熱系數與流速無關,而且冷凝液容易排出。
e) 流量小而粘度大()的流體一般以殼程為宜,因在殼程Re>100即可達到湍流。但這不是絕對的,如流動阻力損失允許,將這類流體通入管內并采用多管程結構,亦可得到較高的表面傳熱系數。
f) 若兩流體溫差較大,對于剛性結構的換熱器,宜將表面傳熱系數大的流體通入殼程,以減小熱應力。
g) 需要被冷卻物料一般選殼程,便于散熱。
以上各點常常不可能同時滿足,應抓住主要方面,例如首先從流體的壓力、防腐蝕及清洗等要求來考慮,然后再從對阻力降低或其他要求予以校核選定。
◎ 流速的選擇
常用流速范圍
流速的選擇
流體在管程或殼程中的流速,不僅直接影響表面傳熱系數,而且影響污垢熱阻,從而影響傳熱系數的大小,特別對于含有泥沙等較易沉積顆粒的流體,流速過低甚至可能導致管路堵塞,嚴重影響到設備的使用,但流速增大,又將使流體阻力增大。因此選擇適宜的流速是十分重要的。根據經驗,表4.7.1及表4.7.2列出一些工業上常用的流速范圍,以供參考。
表4.7.1 列管換熱器內常用的流速范圍
流體種類 流速 m/s
管程 殼程
一般液體
宜結垢液體
氣 體 0.5~0.3
>1
5~30 0.2~1.5
>0.5
3~15
表4.7.2 液體在列管換熱器中流速(在鋼管中)
液體粘度 最大流速 m/s
>1500
1000~500
500~100
100~53
35~1
>1 0.6
0.75
1.1
1.5
1.8
2.4
◎ 流動方式的選擇
流動方式選擇
流動方式的選擇
除逆流和并流之外,在列管式換熱器中冷、熱流體還可以作各種多管程多殼程的復雜流動。當流量一定時,管程或殼程越多,表面傳熱系數越大,對傳熱過程越有利。但是,采用多管程或多殼程必導致流體阻力損失,即輸送流體的動力費用增加。因此,在決定換熱器的程數時,需權衡傳熱和流體輸送兩方面的損失。
當采用多管程或多殼程時,列管式換熱器內的流動形式復雜,對數平均值的溫差要加以修正,具體修正方法見4.4節。
◎ 換熱管規格和排列的選擇
具體選擇
換熱管規格和排列的選擇
換熱管直徑越小,換熱器單位體積的傳熱面積越大。因此,對于潔凈的流體管徑可取小些。但對于不潔凈或易結垢的流體,管徑應取得大些,以免堵塞。考慮到制造和維修的方便,加熱管的規格不宜過多。目前我國試行的系列標準規定采用和兩種規格,對一般流體是適應的。此外,還有,φ57×2.5的無縫鋼管和φ25×2,的耐酸不銹鋼管。
按選定的管徑和流速確定管子數目,再根據所需傳熱面積,求得管子長度。實際所取管長應根據出廠的鋼管長度合理截用。我國生產的鋼管長度多為6m、9m,故系列標準中管長有1.5,2,3,4.5,6和9m六種,其中以3m和6m更為普遍。同時,管子的長度又應與管徑相適應,一般管長與管徑之比,即L/D約為4~6。
管子的排列方式有等邊三角形和正方形兩種(圖4.7.11a,圖4.7.11b)。與正方形相比,等邊三角形排列比較緊湊,管外流體湍動程度高,表面傳熱系數大。正方形排列雖比較松散,傳熱效果也較差,但管外清洗方便,對易結垢流體更為適用。如將正方形排列的管束斜轉45°安裝(圖4.7.11c),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表面傳熱系數。
圖4.7.11 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
◎ 折流擋板
折流擋板間距的具體選擇
折流擋板
安裝折流擋板的目的是為提高管外表面傳熱系數,為取得良好的效果,擋板的形狀和間距必須適當。
對圓缺形擋板而言,弓形缺口的大小對殼程流體的流動情況有重要影響。由圖4.7.12可以看出,弓形缺口太大或太小都會產生"死區",既不利于傳熱,又往往增加流體阻力。
a.切除過少 b.切除適當 c.切除過多
圖4.7.12 擋板切除對流動的影響
擋板的間距對殼體的流動亦有重要的影響。間距太大,不能保證流體垂直流過管束,使管外表面傳熱系數下降;間距太小,不便于制造和檢修,阻力損失亦大。一般取擋板間距為殼體內徑的0.2~1.0倍。我國系列標準中采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