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后答案
- 文件介紹:
- 該文件為 doc 格式,下載需要 0 積分
-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后答案
2-1.金屬切削過程有何特征?用什么參數來表示?
答:
2-2.切削過程的三個變形區各有什么特點?它們之間有什么關聯?
答:第一變形區:變形量最大。第二變形區:切屑形成后與前刀面之間存在壓力,所以沿前刀面流出時有很大摩擦,所以切屑底層又一次塑性變形。第三變形區:已加工表面與后刀面的接觸區域。
這三個變形區匯集在切削刃附近,應力比較集中,而且復雜,金屬的被切削層在此處于工件基體分離,變成切屑,一小部分留在加工表面上。
2-3.分析積屑瘤產生的原因及其對加工的影響,生產中最有效地控制它的手段是什么?
答: 在中低速切削塑性金屬材料時,刀—屑接觸表面由于強烈的擠壓和摩擦而成為新鮮表面,兩接觸表面的金屬原子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使少量切屑金屬粘結在前刀面上,產生了冷焊,并加工硬化,形成瘤核。瘤核逐漸長大成為積屑瘤,且周期性地成長與脫落。
積屑瘤粘結在前刀面上,減少了刀具的磨損;積屑瘤使刀具的實際工作前角大,有利于減小切削力;積屑瘤伸出刀刃之外,使切削厚度增加,降低了工件的加工精度;積屑瘤使工件已加工表面變得較為粗糙。
由此可見:積屑瘤對粗加工有利,生產中應加以利用;而對精加工不利,應以避免。
消除措施:采用高速切削或低速切削,避免中低速切削;增大刀具前角,降低切削力;采用切削液。
2-4切屑與前刀面之間的摩擦與一般剛體之間的滑動摩擦有無區別?若有區別,而這何處不同?
答:切屑形成后與前刀面之間存在壓力,所以流出時有很大的摩擦,因為使切屑底層又一次產生塑性變形,而且切屑與前刀面之間接觸的是新鮮表面,化學性質很活躍。而剛體之間的滑動摩擦只是接觸表面之間的摩擦,并沒有塑性變形和化學反應
2-5車刀的角度是如何定義的?標注角度與工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分別是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傾角(P17)。
工作角度是以切削過程中實際的切削平面、基面和正交平面為參考平面確定的刀具角度。
2-6金屬切削過程為什么會產生切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