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矩陣位移法
- 文件介紹:
- 該文件為 ppt 格式,下載需要 0 積分
- 第11章 矩陣位移法
11. 1 概述
矩陣位移法
有限單元法雛形(也稱:桿件有限元法)。
以傳統結構力學理論(位移法)為基礎;
以矩陣作為數學表述形式;
以電子計算機為計算手段。(三位一體)
歷史回顧
1943年R. Courant首先提出有限元法思想。有限元法
數學理論基礎:變分原理,變分法;
1946年電子計算機問世,使結構分析發生重大變革;
50年代由航空結構工程師發展,逐漸波及土木工程
20世紀60年代,1960年由R. H. Clough命名為“有限單元法”(FEM)以來,有限元法蓬勃發展。不僅結構分析必不可少,而且成為“現象分析”的一種手段(場問題、時間維問題等)。
1967年首次出版專著,監凱維奇(O. C. Zienkiewicz)與其學生張佑啟(Y. K. Cheung )合寫《結構與連續力學的有限元法》( 張后來成為“有限條法”創始人), 該書成為世界名著,第三版中譯本名為《有限元法》。
20世紀70年代大型有限元通用程序出現,K-J. Bathe的SAP程序、ADINA程序(建立在DOS系統),現代建立于WINDOW系統的有ANSYS程序、ALGOR程序等等。
我國計算機發展迅速、普及應用,創立了 “計算結構力學”新學科。單元形式的發展名目繁多,方法各異。如:桿件單元、三角形單元、矩形單元、等參元、樣條元、雜交元、邊界元、有限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