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模鑄造可行性分析
- 文件介紹:
- 該文件為 doc 格式,下載需要 1 積分
- 消失模鑄造可行性分析
二、工藝簡介:
消失模鑄造又稱負壓實型鑄造,是將泡沫塑料制成的模型埋入無粘結劑的干砂中造型,采用微震加負壓緊實,在沒有芯子甚至沒有冒口的情況下澆入液態金屬,在澆鑄和凝固過程中繼續保持一定的負壓使泡沫塑料氣化繼而被金屬取代形成鑄件的一種新型鑄造方法。使用泡沫塑料制造金屬零件的方法最先由美國人H.F.Shroger于1958年4月15日取得專利(美國專利號:2830343),當時泡沫模型還是采用泡沫板材加工的,用含粘結劑的型砂造型。1962年美國人M.C.flemings用干砂和泡沫模生產鑄件。80年代初這種方法開始應用于工業生產。1982年福特汽車公司在Essex工廠建成了一條年產2.5萬只鋁合金進氣歧管生產線,并試驗獲得成功。緊接著于1984年耗資1100萬美元建立了占地19萬㎡、生產能力180型/h、年產100萬只鋁合金進氣歧管的高度自動化生產線,揭開了消失模技術在先進工業國飛速發展的序幕。 1990年通用汽車公司在Saturn建成年產鑄件5.5萬t(24萬輛轎車)10萬㎡的鑄造廠,其中有三條全自動的消失模生產線,生產鋁合金四缸缸體、缸蓋和珠光體球鐵曲軸及兩種型號的傳動差動殼體。 1991年,意大利菲亞特公司在都靈建成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消失模車間(4400㎡),年產鑄鐵件5000~15000t,60~120型/h,自動化程度非常高,全車間僅22名生產人員。鑒于Essex工廠、Saturn和都靈工廠的巨大成功,鑄造界對消失模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北美、西歐和日本等先進的工業國家,鑄造界的企業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消失模技術的開發研究,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