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粗糙度課程
- 文件介紹:
- 該文件為 doc 格式,下載需要 1 積分
- 5.5 GB / T131—1993機械制圖 表面粗糙度符號、代號及其注法
5.5.1概述
標準等效采用ISO1302——1992。
表面粗糙度原稱表面光潔度,是指加工表面上所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峰谷所組成的微觀幾何形狀特性,一般由加工方法和其它因素形成。屬于幾何精度的表面結構范疇。通俗地講,就是指零件表面經加工后遺留的痕跡,在微小的區間內形成的高低不平的程度(也可以說成為粗糙的程度)用數值表現出來,作為評價表面狀況的一個依據。它是研究和評定零件表面粗糙狀況的一項質量指標,是在一個限定的區域內排除了表面形狀和波紋度誤差的零件表面的微觀不規則狀況。
零件在參與工作時,其表面的不規則狀況直接影響了表面的耐磨性、耐腐蝕性、疲勞強度;也影響了兩表面間的接觸剛度、密封性;還影響流體運動阻力的大小、導電、導熱等性能。因此,各國十分注意表面粗糙度這門學科的發展。前蘇聯、德國和法國等國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從事研究表面粗糙度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并在改進表面特征狀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表面粗糙度的標準化工作是從三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和形位公差一樣,也是首先從解決圖樣標注的統一開始的。前聯邦德國標準DIN140發布于1939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表面粗糙度方面的標準。這個標準只規定表面粗糙度的符號,把需要加工的表面分為▽、▽▽、 ▽▽▽、▽▽▽▽ ,不需要加工的表面用符號∽表示。由于沒有參數標準,因此各個符號均無既定的數值,而是憑目測加以區分。
最早制訂表面粗糙度參數標準的是美國,它于1940年發布了美國標準ASAB46.1—1940
《表面粗糙度、波紋度和加工紋理》,1947年又修訂為ASAB46.1—1947。標準采用中線制,在高度方向并列四個參數,并規定了數值系列。美國的現行標準是ANSIB 46.1—1978,與英國、加拿大標準一致。標準中規定了個各種參數及定義,明確以輪廓算術平均偏差Ra為主要參數,其他參數在特殊需要時應用。它的表面粗糙度數值不分等級,采用與符號一起直接標注在圖樣上的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