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噸氧氣頂吹轉爐爐體設計
- 文件介紹:
- 該文件為 docx 格式,下載需要 1 積分
- 50噸氧氣頂吹轉爐爐體設計出現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1856年英國人亨利·貝塞麥就研究開發了酸性底吹轉爐煉鋼法,以鐵水為原料,從轉爐底部通入空氣氧化去除雜質冶煉成鋼。第一次實現了液態鋼冶煉的規模生產,從此進入了現代鋼鐵工業生產階段。1878年德國尼·托馬斯研究發明的堿性底吹轉爐煉鋼法,以堿性耐火材料砌筑爐襯,吹煉過程中可加入石灰造渣,能夠脫除鐵水中的P、S,解決了高磷鐵水冶煉技術問題。由于轉爐煉鋼法有生產率高、成本低、設備簡單等優點,在歐洲得到迅速的發展,并成為當時主要的煉鋼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從空氣中分離氧氣技術的成功,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工業純氧,使貝塞麥的氧氣煉鋼設想得以實現。由于氧氣頂吹轉爐煉鋼首先在林茨和多那維茨兩城投入生產,所以取這兩個城市名稱的第一個字母L-D(LD)作為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法的代稱。
LD煉鋼法具有反應速度快,熱效率高,又可使用約30%的廢鋼為原料;并克服了底吹轉爐鋼質量差,品種少的缺點;因而一經問世就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和生命力。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頂吹轉爐煉鋼技術趨于完善。轉爐的最大公稱噸位達380t;單爐生產能力達到400~500萬t/a;能夠冶煉全部平爐鋼種,若與有關精煉技術相匹配,還可以冶煉部分電爐鋼種;大型轉爐爐齡在1999年達到10000爐次/爐役以上;并實現了計算機控制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