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一麻花鉆螺旋槽銑床設計
- 文件介紹:
- 該文件為 doc 格式,下載需要 20 積分
- 初稿-麻花鉆螺旋槽銑床設計摘要
麻花鉆螺旋槽銑床,是根據(jù)大量的通用部件和少量專用部件組成的工序集中的高效率機床。其特點有:結構緊湊、工作質量可靠、設計和制造周期短、投資少、經濟效果好、生產率高等。
此專機可以大大節(jié)約了加工時間,提高生產效率,論文從麻花鉆的結構開始入手,分析了現(xiàn)在的市場。通過主軸的設計和床身整體的改進。螺旋槽是麻花鉆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容屑、排屑及控制切屑流向的作用。螺旋槽靠近鉆尖的工作部分形成麻花鉆的前刀面,它與麻花鉆的后刀面相交形成主切削刃。螺旋槽對麻花鉆的切削性能有很大的影響,一百多年來,科研人員從未停止過對螺旋槽相關參數(shù)及制造方法的研究。通過前人的研究,我們不斷改造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麻花鉆螺旋槽銑床,主軸部件,
目錄
摘要 1
目錄 2
1 緒論 3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3
1.2麻花鉆加工概述 8
2 總體設計 9
2.1設計任務分析 9
2.2初擬總體設計方案及技術參數(shù) 9
2.3主運動電機的選擇 11
2.4進給運動驅動電機的選擇 12
3 主軸部件設計 13
3.1主軸部件的設計要求 13
3.2初擬主軸部件結構 16
3.3主軸材料的選擇 16
3.4主軸部件的設計計算 17
3.5主軸上軸承蓋、套筒及其鎖緊部件的設計 21
4 齒輪傳動設計計算 24
4.1按齒面接觸強度設計齒輪 24
4.2齒輪幾何尺寸的計算 27
5 麻花鉆螺旋槽銑床操作與維護事項 29
總結 32
參考文獻 33
1 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機械制造業(yè)的生產能力和制造水平,主要取決于機械制造裝備的先進程度。機械制造裝備的核心是金屬切削機床,精密零件的加工,主要依賴切削加工來達到所需要的精度。金屬切削機床所擔負的工作量約占機器制造總工作量的40%~60%,金屬切削機床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機械制造業(yè)的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換言之,一個國家的機床工業(y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工業(yè)生產能力和科學技術水平。顯然,金屬切削機床在國民經濟現(xiàn)代化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削加工的歷史可追溯到原始人創(chuàng)造石劈、骨鉆等勞動工具的舊石器時期。在中國,早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3世紀),就已能用研磨的方法加工銅鏡;商代晚期(公元前12世紀),曾用青銅鉆頭在卜骨上鉆孔;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3),就已使用桿鉆和管鉆,用加砂研磨的方法在"金縷玉衣"的4000多塊堅硬的玉片上鉆了18000多個直徑1~2毫米的孔。17世紀中葉,中國開始利用畜力代替人力驅動刀具進行切削加工。如公元1668年,曾在畜力驅動的裝置上,用多齒刀具銑削天文儀上直徑達2丈(古丈)的大銅環(huán),然后再用磨石進行精加工。18世紀后半期的英國工業(yè)革命開始后,由于蒸汽機和近代機床的發(fā)明,切削加工開始用蒸汽機作為動力。到19世紀70年代,切削加工中又開始使用電力。對金屬切削原理的研究始于19世紀50年代,對磨削原理的研究始于19世紀80年代。此后各種新的刀具材料相繼出現(xiàn)。19世紀末出現(xiàn)的高速鋼刀具,使刀具許用的切削速度比碳素工具鋼和合金工具鋼刀具提高兩倍以上,達到25米/分左右。1923年出現(xiàn)的硬質合金刀具,使切削速度比高速鋼刀具又提高兩倍左右。30年代以后出現(xiàn)的金屬陶瓷(見陶瓷)和超硬材料(人造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進一步提高了切削速度和加工精度。隨著機床和刀具不斷發(fā)展,切削加工的精度、效率和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應用范圍也日益擴大,從而促進了現(xiàn)代機械制造業(yè)的發(fā)展。...